天顺娱乐

1972年,毛主席忆起当年林彪的事,颇为感慨地说了这样一段话
天顺娱乐
你的位置:天顺娱乐 > 最新动态 >
1972年,毛主席忆起当年林彪的事,颇为感慨地说了这样一段话
发布日期:2024-06-14 21:14    点击次数:132

1972年,毛主席忆起当年林彪的事,颇为感慨地说了这样一段话:

“我已经定了林彪,结果罗说,林彪打仗可以,就是主持全面工作不一定很行……现在看来,罗荣桓的观点是有预见性的。”

毛主席说的这件事,就是1959年推林彪上去当国防部长的事。当时,毛主席曾单独问罗帅的意见,罗帅非常肯定地表示林彪不合适,并推荐贺龙上。遗憾的是,这一建议并没有被采纳。

时隔多年,罗帅和林彪都已不在,再谈起这件事,连毛主席自己都不得不佩服罗帅识人的本事。

不过,也恰恰是因为主席的这句感慨,让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认为罗帅从一开始就不看好林彪。这种想法,一方面不符合事实;另一方面,也是对罗帅的一种误解。

事实上,和林彪相识、相处多年,罗帅对林彪的认识远比一般将领深刻得多。而且,在与林彪相处时,罗帅往往遵循一个原则:小事不纠缠,大事不迁就。

这一原则,在1945年推林彪当东北一把手时,得到了体现。

一:东北一把手的问题,毛主席有自己的考虑

至少从目前的史料来看,1945年6月份,毛主席一开始准备让林彪去的地方是:山东。

当时是抗战胜利前夕,毛主席料到了蒋军下一步的动作,准备尽快将各路将领送上前线。为了赶速度,他甚至用上了美国人的飞机。8月中旬,载着刘伯承、邓小平、陈毅、林彪等20多名将领的飞机,由延安起飞。毛主席坐镇延安下的大棋,自此拉开序幕。

当时,林彪接的任务是:为罗荣桓分担子,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,同行的萧劲光则担任副司令员。而罗荣桓则由原先集党政军一身的情况,变成只担任书记及政委。

毛主席这样安排,原因只有一个:罗荣桓病得太重了。

早在两年前,罗荣桓就因为过度劳累,出现了尿血的症状。到1943年3月11日,实在坚持不住的他致电中央,恳求:休息半年。结果,仅仅是过了一天,他就收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的复电:“你的病情如果还不是很严重,暂时很难休息。”

罗荣桓的身体情况,毛泽东不是不知道。狠心让他坚守,是彼时毛泽东必须下的决定,哪怕对方是自秋收起义就跟着自己的将领。此后,但凡是发往山东军区的电函,谈完正事,毛泽东都要问一问罗荣桓的身体。

事实证明,毛泽东的“狠心”是值得的。

到1945年夏天为止,在罗荣桓的布局下,山东五大解放区连成一片,人口达700万,其中八路军加游击队达到20万。另外,还有50万民兵。

了不起呀!

后来,毛主席每每念及这些数字,都要跟同志们说:“四野的主力、三野的一半、二野的一部分、一野还动员了几万兵,都是从山东动员的!”

解放军一代“政工巨匠”的本事,令诸将叹服!让毛泽东念念不忘!

成绩是辉煌的,但罗荣桓的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。这也让毛泽东下定了决心:不能再让罗荣桓一个人扛所有担子,不然他终将失去这员大将,林彪必须派出去了。

9月份的中原地区,依旧炎热,接到任务后的林彪直奔山东。而此时正在重庆与蒋介石周旋的毛泽东,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:是否该派一个得力的军事指挥官去坐镇东北?

应该说,这一不算“突发其想”的想法,对后来的战局起到了决定性影响。

主意有了,该派谁去?毛泽东、刘少奇、周恩来、朱德,都陷入了思考中。

关于这一人选,从目前的史料来看,刘少奇应该是最早提议林彪的人之一。在9月19日的电报中,刘少奇的意见是:成立冀热辽中央局,林彪为司令员、李富春为书记、罗荣桓到东北工作。

毛泽东虽然人不在刘少奇身边,但对于他这一安排基本上是同意的。但他的回电中,却并没有定好谁是司令、谁是书记等。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意思是:陈毅、饶漱石去山东,接罗荣桓的担子;罗荣桓、萧华去东北;林彪去热河。

最后,毛泽东还在电报中加上了一句:越快越好!

可见,此时伟人最想要的是速度,先把人安排到位,具体职位尚有时间考虑。

毛泽东的决心很大,他认为:“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,只要我们有了东北,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。”一场中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、跨大区的干部调动,由此拉开了序幕。

至于一把手是谁?毛泽东想到了跟随自己多年的罗荣桓。

这么大的动静,罗荣桓不可能不知道。但他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,他提出了两点:

1.能否让我休养一个时期;

2.如果休养不成,一定要让我去东北,那我不当部队的主要领导人。

中央的回复非常坚决:“东北你一定要去,听说那里的治疗条件比山东还要好些”。从后来罗荣桓进东北后万事都要靠自己的情况来看,比“山东还要好些”一说,只能算一种美好的想象了。

既然罗荣桓这东北是必去的,毛主席便考虑让他担任“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政委兼党委第一书记”,这一职务其实也就是我军在东北的一把手了。

罗荣桓不肯,他要让林彪上。他给出的理由,是毛泽东无法反驳的。他说:

“大敌当前,战争一触即发,我是个书生,身体也不行,做做思想工作还可以,指挥作战,林彪同志比我强。”

“我是个书生”这个话,在战争年代,绝不是自夸。罗荣桓把它用在这里,是想以此把自己和林彪的特点区分开来。

其坦率,令人钦佩。

毛泽东没有勉强罗荣桓。当林彪接到新职务通知,由山东转向东北方向时,罗荣桓的职务也定下来了: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政委兼任党委第二书记。

至此,罗荣桓和林彪开始了又一次关键性合作。东北大局,在罗荣桓的推让中,定了下来。

二:罗荣桓对林彪的认识

如果1945年这次不是罗荣桓主动让贤,林彪这东北一把手还能不能当上,这一问题不太好回答。毕竟,当时毛主席让罗上也只是一种考虑,而林彪的呼声也极高。

而罗帅一推,毛主席就果断让他去“配合”林彪,这一高明的安排,是基于二人早前极好的合作。

罗荣桓和林彪是完全不一样的人。

前者是湖南衡山县人,自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时起,就跟了毛泽东。但由于沉默寡言、极少露锋芒,直到两年后毛泽东才在古田会议期间发现了他。当时,看着这个受过良好教育、斯斯文文的湖南老乡,毛泽东对旁人感叹:“对这个同志,我们发现晚了!”

与“发现晚了”的罗荣桓相比,林彪的黄埔出身、骁勇善战,都让他有自信的资本。但与此同时,其自负的个性、以及爱挑剔的问题,却也让他成为不太好相处的将领。

1930年,红1军团和红一方面军先后成立,不满24岁的林彪被提拔为红1军团红4军军长。早前,负责政工工作的还叫“党代表”。几个代表和林彪合作下来,都搞得灰头土脸,一肚子窝火,没人愿意再去。

如今,林彪的风头越来越盛,个性只会越来越强,该派谁去当这个红4军政委是个大问题。挑来挑去,毛泽东挑中了比林彪年长5岁的罗荣桓。

初次接触,罗荣桓极为低调、极为专业。他把红4军的政治工作、宣传教育、军事训练、后勤保卫等,都安排得妥妥当当,林彪是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。

日子久了,林彪平时索性就只干两件事:指挥打仗、钻研战术。其它,他就一概不管了。这一习惯,一直延续到东北时期。两人相安无事的情况,让毛泽东很是欢喜。他当着众人的面感慨:“谁说林彪难缠?罗荣桓在4军,不是跟林彪团结得很好吗?”

不过,值得一提的是,外人眼里的“团结得很好”,似乎也并不代表两人没有分歧。后来萧克将军回忆起这段岁月时,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

“罗荣桓是一位善于忍让、谅解,在非原则问题上有容人度量的、好的政治干部。”

作为亲历者,萧克的话其实就很能说明问题了。它体现的,其实就是前文我们说到的罗帅的一个特点:小事不纠缠、大事不迁就。

什么事不纠缠,有一个例子。

1948年9月25日,东总发现国军正从沈阳空运第49军增援锦州,于是命令8纵用炮火封锁锦州机场。但锦州有两个机场,一个正在使用,一个多年未用,于是东总下令先封正在使用的机场。但正在使用的机场,明显离9纵更近。当林彪意识到这一问题时,国军已经将一个师运到了锦州。

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后,林彪迅速以林罗刘三人的名义致电军委,称:

“锦州飞机场,我们从有日起,即已严令八、九两纵担任封锁……但耽误了两天时间,敌每日用飞机七八十架运兵,故已把四十九军两个师运到。今晨已经完全封锁机场,并击毁敌机5架!”

在电报里,林彪对于自己指挥上的问题啥都没提,这一点罗荣桓心里是有数的。但出于战局的考虑,在林彪起草该电报时,罗荣桓并没有提出异议。

不过,事后,罗荣桓却是第一个带头作自我批评的人。他在东总指出:“部队出了差错,不能光批评下面,应该从我们身上找找原因。”林彪没有开腔,他明白罗荣桓没汇报实情,已经是给他面子了。

至于什么事不迁就,建国后不同意林彪担任国防部长,则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了。但这,已经是后话了。

三:尾声

应该说,林罗在战争年代的合作虽有分歧,但确实对最后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。毛主席凭着对这二将的足够了解,做出的安排是极高明的。

至于林彪对罗荣桓的态度,虽众说纷纭,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:他认为罗荣桓与自己搭档时,对自己帮助很大。

1963年12月16日,罗帅病逝,毛主席数日夜不能寐,写下:“国有疑难可问谁?”毛主席一生仅写过两首悼念亲友的诗词,这首七律《吊罗荣桓同志》就是其一。领袖与元帅之间的情谊,由此可见。

而一向极少出门、极少参加公开活动的林彪,也出席了罗帅的公祭活动,并留下一副挽联如下:

六亿人意气风发,日月重光,万里长征,方期任重道远;

数十年风雨同舟,肝胆相照,一朝永诀,痛失挚友知心。

想来,彼时,这应该是林彪的心里话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