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顺娱乐

签证数据告诉你,中国人去日本旅游的真相
天顺娱乐
你的位置:天顺娱乐 > 最新动态 >
签证数据告诉你,中国人去日本旅游的真相
发布日期:2024-08-11 17:40    点击次数:157

热爱日本的中国铁粉游客,都是谁?

最近我在拜访珠三角各家航空公司、机场的时候,可以感受得到,大家对于中国赴日旅游恢复有很多困惑。

我们就从赴日签证数据的角度,来看看这个旅游市场的真相。

今年正好是日本放开中国游客赴日签证审批,“日本自由行”概念真正发展的第十个年头。

中国赴日旅游的快速发展,要从东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2013年说起。

2013年之前,日本每年在中国内地签发的“短期滞在”签证,保持在100万张左右。

2013年开始,安倍政权大幅度放宽中国护照持有人申请日本签证的要求,从而使得签证签发数量在2014年,直接翻了一番到接近200万张的水平。

2015年又接近翻了一番,到了接近400万张的水平。

此后,到2019年,签证签发总数达到史上最高的600多万张。

这使得中国包办了2019年超过75%的日本签证。

当然,疫情之后的第一个年头2023年整体来看,2023年日本在中国大陆各个使领馆签发了220万张签证。

和2019年创下纪录的633万张签证相比,恢复到了35%的水平,和美国、欧盟在同一水准线(30%到40%)上,和中国出境旅游的恢复基本是同步的。

疫情对于签证的影响,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规模。

对于日本而言,2019年总的来说签发了769万张(其中中国内地630万张),2023年签发了352万张(其中中国内地218万张)。

与整体的恢复率46%、「中国内地以外」96%的恢复率对比,中国内地只恢复三成半的水平,对于日本而言显然是慢于整体恢复的。

根据我们的计算,2023年持有赴日签证,能够说走就走的中国人除了港澳台地区(免签)以外,还有大概219万人(多次签证按三年计算)到226万人(多次签证按五年计算)的规模。

但是,这始终与疫情前700万人,相当于一个香港总人口的规模相比,还有很大的距离。

同时,中日旅游市场的恢复还有一个特点:这种恢复是不均衡的,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。

第一个方面是上海在赴日旅游中,一家独大的迹象愈发明显。

日本驻沪总领馆在2023年签发了112万张签证,占总体的51%,也是日本在全球领事签证业务最繁忙的使领馆。

2019年日本驻沪总领馆的这个数字,则是249万张(占总体的39%)。平均每1000人申办了4.00张签证,是第二多的广州(1.33张)的三倍;每1亿元GDP对应3.32张签证,是第二多的沈阳(1.87张)的1.78倍。

当然,上海也是中国离日本最近的地方,因此赴日旅行的时间和距离成本相对也是最低的。

第二个方面,是多次签证恢复的比例明显上升。

例如,上海和广州领事馆签发的多次签证都有30%左右的增长,多次签证整体来看恢复到了2019年的水平(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使馆,只回到了61%)。

与此同时,单次签证的签发总量停留在24%左右,和多次签证的恢复情况大相径庭。

与2011到2015年单次签证增长显著快于多次签证、2016年到2019年两者增长形势同步的时代不同,现在的赴日旅游市场呈现出明显的“过去去过的还在去,过去没去过的不去了、去不了”的趋势。

除了需要具备相当收入以外,日本多次签证还有一个申请方式是“曾经两次以单次签证形式赴日”。

因此,对于过往去过日本的人而言,申请多次签证相对容易得多。

这种现象不仅仅限于日本。比如说欧洲申根各国,目前也是多次签证的恢复,比单次签证要好得多。

2023年申根在华签发7.2万张多次签证(2019年13.9万张的52%),和7.5万张单次签证(2019年28.6万张的26%),拒签0.8万份申请(2019年1.4万份申请的58%)。

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在需要签证的国家的市场上,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。

对于发达国家而言,可以看到的是对华签证审发正在愈发谨慎——与其要求签证申请人提供房产等种种证明,不如直接拿之前的旅行记录说话。

这对于出境游从业者而言,意味着市场结构的重大变化——曾经去过一次日本、欧洲的人,对当地已经相对熟悉,第二次、第三次去的时候,大概率不会再选择旅游团,而是会自己设计行程。

而在当前单次签证(多为新客户)恢复速度明显下降的背景下,旅游行业对既有客户的争夺只会愈发激烈。

但是,多次签证的恢复对于另外一些旅游业者而言可能是好事。

即使是日本这个与中国的国土面积相比只是4%左右,和云南省差不多大的国家,要想走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在多次签证解决了“能不能走”的背景下,“时间短、景点少、频率高,一次玩一个景点”的模式,可能才是未来赴日旅游的主流。

日本相比于韩国或者东南亚国家相比。由于日本的国土狭长(是同等面积的国家里面国土最长的),横跨多个气候带(这和同样国土狭长,但均处在热带的越南不同),因此“一次玩一个景点”的特点最为明显。

这一点反映在航线网络上,就是上海、香港、台北等赴日方便的核心城市,开始具备“日本村村通”的特质——旅客每次周末玩一个地方,花两天,再回来,以此类推、周而复始。

这也是为什么上海领区的恢复速度相对最快——长三角作为距离最近的地方,相对而言时间成本也是最低的,完全可以做到周末游。

同时,刚刚我们提到,单次签证签发量恢复的停滞,反映出赴日旅游中的“大众旅游”的恢复节奏并不如“高端旅游”为快。

领事馆在签证签发上的偏好,使得能够赴日(或者去任何需要签证的地方)旅游的人群的财力分布,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

因此,针对剩下的“还能去的人”的日本旅游产品,必然会高端化、定制化、深度化。

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,又是G7国家成员的日本,在中国出境旅游上有着一种指标性的意义——中国赴日旅游的恢复,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“在不考虑飞行距离及与之相关的时间成本的情况下,中国赴发达国家旅游的恢复情况”。

因此,无论是赴日、还是赴欧美的出境旅游,在签证使得“总盘子”规模缩水至少一半的背景下,从业者如何自处的确是一个最大的问题。